序章:思绪飘向山与海的远方
为什么来到了东极岛,在出发前我还在思考这个问题。嘴上挂着独自旅游,有一两年了吧,一直没有付诸于实,对旅途的规划成了我退缩的理由。而在今年7月初,我终于下定了决心为自己的25岁生日献上一段难忘的海岸旅程。去哪里?我看着地图,不知怎的就想起了东极岛——那个中国近乎最东边的岛屿。
初次知道东极岛,还是在《后会无期》中的描述,一个安静、被世界遗忘、被原住民放弃的小岛,不由得引起我的阵阵遐想。我放下了原本挂念了很久的江南古镇,开始做起了东极岛的旅行攻略。
我翻阅了东极岛的相关攻略,但编辑时间大多已经在两三年前,面临着过期的处境,这对我的判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,岛上的信息在网上不多,几乎都是旅客对其的描述,船票、旅店、景点我都很难把它们穿在一条完整的线上,我拟定了多条线路,最后打算乘坐航班前往,高铁返程,但头脑一热,弄成了往返航班,只不过这也也无伤大雅。但后续来的一个台风,让我这趟旅程充满了焦虑,看着行程的几天的天气预报,下雨的消息充满了屏幕,我知道,日出日落大概与我无缘了。
但这并未使我动摇,我制定了行程,规划了时间安排,然后做好了一切准备,静静等待旅程开始。
章一:行路匆匆
22日早晨,我打上了8点的班车,前往清远换乘高铁。行程还算紧张,简单吃了一餐后,便赶往了前往广州的高铁。


座位还未捂热,便如雷风火地来到了广州,这趟旅程的插曲——国家地理展览,即将上演。身上背着一个大背包,来到展览场馆,我就像一个大乡里进城,在偌大的场馆里如盲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,在地下二层的展览我愣是跑到了二楼,不过说起来场馆也算高档、国际化,给人一种上流的气息,很多指引并不太清晰。到达展览地点时,已经比预计时间晚了十五分钟。
一开始,我都在认真的观赏每一幅作品,这个过程很是惬意,但慢慢地我意识到,要完全以这个节奏看完整个展览,肯定赶不上预定去机场的时间,这使我不由得加快了观看速度,到最后更是走马观花、囫囵吞枣,对后面的印象很浅,我很喜欢那张热气球无着落环世界一周的图片,实在是非常震撼。



离开场馆后,我直奔机场。刚到航站楼,就被人忽悠办理了一张信用卡,虽然知道它们的套路,但因为一些原因还是接受了,朴实无华地过了安检,而等我准备坐下来安心等待二十分钟后的高空日落时,却发现飞机延误至九点半,只能不甘心地看着太阳落到地平线下方。第一次坐飞机的体验竟在深夜,并且天气不太好,飞机很响,引擎的轰鸣声伴随了一路。深夜,我伴随着点点细雨,降落到了陌生的舟山。


今天的一天都在赶路,被时间推着走,而明天的旅程就近在咫尺,我感觉不到一丝的疲劳,甚至还想着走路到预定的民宿,碍于天气和时间,我终究还是放弃了。到达民宿时已经是第二天了,老板一眼就看出了我是去东极岛的旅客,并提醒我这几天风浪大,有可能去了就回不去了,这使我更加担心后续的行程能否顺利进行了。揣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和如雷的上铺呼噜声,我沉沉睡去。
章二:一直游到海水变蓝
第二天醒来,同一间房间的住客都已经离开。根据我的计划,我本想订购的是早上八点前的船票,但未能如愿,只抢到了下午的票,正当我在为这个早上的无处可去而烦恼时,我偶然打开了订票的小程序,愕然地发现早班的船票竟然放出了一张中舱,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,我将信将疑地点开,确认行程时间无误,马上点击下单!我的心情此刻无比欢快,这时候是七点半,距离开船时间还剩半个多小时,于是我立刻动身出发,前往朱家尖码头。
码头的人很多,去普陀山的队伍从检票窗口排到入口,前往东极的人虽说没这么多,但也是络绎不绝。看着岸边停着的轮船,我总算舒了一口气。
今天的天气不太好,海平线上笼罩着一层浓雾。船的甲板上站满了人,海风吹得游人醉,大海的清爽浸透全身,我无法停下手中的快门,肆意地把海上的一切都摄入镜头里。
两个小时的漫长航行后,船停靠在了庙子湖岛的码头上。
岛上的客流量很大,码头的售票厅坐满了人。


主要的街道上也全是旅客,不少人也选择了搭乘环岛的观光车轻松游览,我虽然没有认真规划过路线,但还是决定步行环岛。一开始,我背着全副武装,没走多久便不堪重负,到码头寄存了行李,这一路才得以轻松。从原石滩往上走,一路上的两边的草木没过脖颈,刚好不用踮脚就能看到整片大海,顺着道路一直走,很快就来到了财伯公的雕像处,它的传奇被编成漫画印在雕像之下,高耸的规模真有宛如灯塔之势。



接着往下走,就到了比较有名的灯塔景点了,人依旧很多,大海和灯塔成了最好的背景墙,镜头里都是举着手机的人,杂乱无章。幸得一场小雨,驱散了一部分的游客,这才使得取景框中的影像干净一些。嘈杂的环境让我无心再呆下去,遂移步返回,前往岛的北边。
顺着道路往北走,人流越来越稀少,而且这时候我意识到的是,我跟岛上观光车的观光路线是相反的,这就导致我不可能再去选择观光车进行游览,我顺着此起彼伏的道路一直走,这里跟电影里描绘的差不多,就只有大海、草和海风,走了一段路后,我来到了《后会无期》的取景地,也就是房子被炸掉的那个地方,如今已经被重建翻新,从左到右第一间被用作纪念《后会无期》的电影,专门装修成一个纪念馆;第二间则变成了一家奶茶店,我点了一杯应该是这趟旅程中最便宜的饮品——一杯十七块的柠檬茶;第三间则改成了厕所。我在这休息了一阵子,这里能俯瞰山下的城镇,能看海湾,不少游客会在这里打卡拍照,颜值很高,站在二楼能静静欣赏。



再往前走就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景点了,走过几个凉亭靠在了几块悬崖边的礁石上休息。顺着路一直走下去,芦苇和道路被浓浓的雾覆盖,我觉得自己已经在腾云驾雾了。
走到坡顶,可以看到岛的北方海岸,那边就是东极岛的后海滩,遗憾的是,那边是收费的,我并没有选择进入,拖着疲惫的身躯,我开始走入环岛的后半程。跟着导航走,我放弃了战士故乡这个景点,一是他在一座山上,二是好像有警示牌不让游客进入。后半程就是返回城区的过程了,一路无人,乏味,这时已经是一点多了。我没找到地图上的一家面馆,倒不如说是找错了,吃了个30的海鲜面,趁着还有点时间,我去了岛上的博物馆,主要还是围绕拯救英军战俘来布置的,看头不多,图个新鲜。




剩下的就是等待4点的航班前往下一个岛屿。 对于这个岛的印象,应该算是意料之中,商业化比较完整,如果不是像我这样来穷游的,吃住行都能获得不错的体验,岛上的设施都已经完善,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为景点而服务的岛屿,能见到的居民其实并不多,这火爆程度也应该取决于旅游旺季的因素,根据我看电影的印象,这个岛发展得更现代化,建筑装修也趋于城镇化,海岛的乡村风格反而成为了一个景区的宣传点,岛上的定价也算能接受,饮料比平时贵2到4块,海鲜食品是主打餐饮,比平时贵5到7块左右,选择很少,接下来的三天,我都在与海鲜打交道。 4点多船稍晚到来,我前往东福山赴约。




章三:清幽迷离之梦与流离飘荡之风




对比于庙子湖岛,接下来的这一天,才是把本次出游推向高潮的一天。 海上的风景已经变得枯燥,前往下一个岛的人不多,大部分都停留在甲板上,天气偏阴。我的相机经过一天的旅行,电量已经见底,同程的游客许多都带了相机,看起来都比我的专业的许多,我无心理会,尽力去寻找新的景色。 “你好,请问你能帮我拍张照吗?”一个带着黑色鸭舌帽的穿着一身黑的姑娘拍了拍我的衣袖,“拍背影就行。”她是这样说的。 那是一台g7x2,我应该没记错,第一张她不是很满意,我也知道我对人像的灯光把握不足,我按照她的指示微调了一下,这下她说了声”谢谢!",我不知道她是否满意,我觉得似乎是不太满意的。继续在甲板上游荡,不一会,她见我也在游荡,便问我是否需要帮我拍一张,我婉拒了,毕竟我不是很上镜,她也没说什么。当时的我非常疲劳,完全不想去社交,在下船时她问我是不是在青浜下船,我摇摇头,就这样看着她的背影离开了,我特意靠到甲板另一端,目送着她下船,想要联系方式的心在纠结,她下船后倒回头来,我想说些什么,但还是没有说出口。她离开了,暂时。 被海风吹得零碎的心在海浪上飘荡,不久我便来到了东福山岛。
刚下船,就看到了预定民宿的店家在等待了。我定的应该是最便宜的一间合租房了,他们的房间差不多在山的顶端,这里的住店都是依山而建,布局紧凑交错,石板阶梯长满了杂草和青苔,好不容易,我跟随店家来到了房间,房间里没有人,我坐的是最后一班船,我猜今晚不会是只有我一个人住吧?我洗了个澡,把浑身的沉重感洗去,我打开了落地玻璃门,山上的海风很大,而且不间断,恰逢日落,我便拿出相机拍了一组日落和灯塔的延时,只不过天气实在不好,最后出来的效果也不尽人意。夜幕很快降临,下去浅逛了一圈,除了这片城区,再远的深处已经是漆黑一片,我没有往岛上的深处继续前进了,而是打道回府,来到房间上面的居酒屋,整个房间只有我是一个人的,不过也无所谓,我吃了点东西,点了杯鸡尾酒,一天的劳累就此消散。回到房间,我躺在床上整理着旅行的碎片,跟朋友打了个电话吹了下水后,我看了眼早晨的天气,还是该死的雨和阴。日出是5:00,我没有设置闹钟,打算随缘得了,不过这实在是浪费了后面要去的“新世纪第一曙光照射点”这个景点了。这个房间没有锁没有钥匙,我揣着不安入睡了。 朦胧中醒来,听到雨点打在玻璃的声音,还是抽风机在响,我不想去探究,只是撩开门帘,看到门玻璃上撇着的雨水,再看看天空,依旧是灰蒙蒙的,下意识地默认为下雨,而且已经错过了日出,便又倒回床上,一直到8点,我自然醒来。 打开门帘,海风依旧袭人,雨点三三两两地打落。洗漱过后,收拾好行装,我开始了今天的旅程。 走下山道时,雨越下越大,风能把人刮走,我还庆幸我带的伞够大够厚,殊不知这海岛的风实在是吓人,加上湿滑的地面,根本不能走快,等下到山脚,水泥地才让悬着的心安定下来。走到昨晚留意到的小店,买了一个茶叶蛋和一个手抓饼,就当是今天的早餐,随后便往昨晚摸黑的崖道前进。这一路的风越发猛烈,雨水几乎是如同平行一般向我撞来。从地图上看,前面似乎是个死胡同,于是走到,北纬30度纪念碑后,我便折返回程,外加身上背着的大背包实在是沉重,我打算到码头上躲躲雨。

幸运的是,在码头逗留了半个小时左右,雨便停了,留下一滩乌云。我顺着石滩的方向走,开始了东福山岛的环岛之路。 先路过“新世纪第一曙光照射点”,没有多作停留,本应该是看日出的绝佳地点,可惜浪费了。

接下来的路都是山路,跟想象中的不同,岛上的环岛并没有昨晚重点开发,顺着路走去,基本没有护栏,只有简单的石板铺成的道路,并且有些地方都难以确定是否是一条正确的路。一路上人迹罕至,风景绝美,扛着三脚架走了许久,只可惜山路陡峭,慢慢地已经疲劳,审美也开始疲劳,只想着往目的地的景点前进。岛的半边似乎也只有这个地方算是一个景点了。转过几个急弯,终于见到了东福山岛的石屋群落,尽管这里已经荒废,门窗紧缩,但并没有给人一种阴森荒凉的景象,看房屋的使用痕迹我猜测应该还是有人在这边生活的。走到第一间房屋就是当地的老旧小学,说是小学,实际上就是一件土房子,能坐的人最多也不过十个,我能想象到旧时代的岛民坐在里面的那种破旧感和苍凉感。 漫步其中,整个石屋群应该是被修缮过,每座石屋编排得错落有致,棱角分明,阡陌交通让人迷离其中。





走到村尾,偶得一处海滩,再三深思,没有浸过海水怎么算是来过海岛?我把相机三脚架摆到一边,蹑手蹑脚地来到浪的边缘,思索之际,浪已经拍湿鞋袜,我不由得嗤笑起来,干脆直接卷起袖腿,脱去鞋袜,一脚深一脚浅地踏进海水里。海水很冰凉,这应该是我数十年后再一次感受到海水的温度,我捧起一把海水,浅浅尝了一口,海盐的咸味直击心扉,久久不能散去。缓了一阵,浪卷浪舒,没有什么感想和思绪,该继续前进了。看着地图上的路线,在前方的凉亭处不远断开,我不由得对需要折返这一事有些许的担忧,但看着修正完善的石板路,我决定继续向着未知的前方前进,殊不知这一去,便是山高水长。





后面的路还算宽敞,路上遇见一只不怕人的戴胜鸟,我走,它也走,我停,它也停。这鸟也无所事事,跟我一样,在这路两旁徘徊,并且跟我保持着一定距离,我以为它是要带我去寻找海岛上的秘密,结果当我急于靠近时,它却匆匆飞走了,就那么自由地滑向海浪,消失在天际边。海岸线人迹罕至,或者说这边的风景太无趣,太枯燥,除了海就是山路,但关于岛上的一切,我都想去了解,直至到了海岸线的尽头,那是一座荒芜的高山,迷雾笼罩着她的面容,我犹豫了一会,望着那路牌,前面的路充满了未知与挑战,我无法得知自己是否有毅力和体力去完成剩下的路程。身体动了起来,没顾大脑的犹豫,我踏上了象鼻峰的石阶。
山是陡峭的,每一次的落步都是凿险,最原始的石阶带着雾中空气的湿滑,润湿鞋底,沁入心脾。拨开野草,踏入迷境,我已然迷失了方向,只能跟着路莽撞地走着,爬上台阶,又走下台阶,滑了一跤,却不由得大笑,我似乎感受到了最纯粹的自我,沉重的一块肉,翻滚在山的角落里。这时候我已经是满身大汗,加上扛着一台相机,意志力支撑着我前进,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哪里,起伏的山路让我再一次迷失,我到山顶了吗?还是在山腰?浓雾笼罩这整座山峰,比刚才更甚。在密林与山巅之际,竟有一棚屋,搭建在凉亭边上,是一间小卖部,很难想象店主每天早上都要爬上山来,或许不用,我不知道,他就跟平常的店主一样躺在竹椅上看电视,静候游客的光顾。我稍加休息,进入后半段旅程。

我所处的位置在地图上只剩下一个点,所幸一路走来都没有分叉路,但这种情况总会结束,脚力开始匮乏的时候,我遇到了一个岔路口——一条向左,一条向右,向右的路通往云端,迷雾笼罩着前路;左端的路更像阁道,通往山下。插在路口的路牌指示不清,再三思索,我选择了疑似下山的路。沿路上好似有几个景点,但似乎都平平无奇,其中的陨石瀑布更是一滴水都没有,一路上延续着之前的路况,起起伏伏,指示牌上的路程根本不可信,八百米的路程我感觉走了几公里,我放声歌唱,只有绿荫作伴,石板路似乎没有尽头,时间仿佛停住了。
不知过了多久,我终于破开树荫,来到了城市的水泥大路上,就像一个原始人,终于挖出一片光明一般。可是离小镇目视还有着一段距离,时间已经来到了正午,在海滩弄湿的鞋还没干,捂在袜子里一深一浅地。途中遇到两个游客,问我接下来的路,我奉劝她们还是想下就好,比较这天气实在是大煞风景。在下山的途中我又恍然大悟,如果天气晴朗,而不是浓雾连绵,这趟旅程或许会更加的艰难……
约莫走了半个小时,不知怎的又岔入了小道,走了好久才穿回闹市。我是渴得不行,同时又累得不行,却不得不折上斜坡,到一家奶茶店点了一杯昨晚不舍得喝的奶茶。按照计划,我来到了码头边上的一家小吃店,为什么选择它?因为那家店的店面结构很棒——它的店面很小,从窗口就能对里面一览无余,从它的左边上楼,是一片观海平台,视野很好,海风吹拂。老板端上来一碗蟹面,鲜味十足。从舌尖到每一寸肌肤,已经分不清汗水、海水、还是汤汁,鲜味和咸味糅杂在一起,我感觉自己就是碗里的那只分崩离析的蟹。

章四:深巷与烈日与情绪零碎
前往青浜的船上,我还在想着海螺姑娘的事情。
旅店老板来到码头接我,今天的房间是新上架的,特价入住,我很幸运,是第一个订到房间的,这三天我都住青旅,单人间的感觉实在是奢华。老板属于比较健谈的,态度也很好,他带着我穿过城区的小巷,来到了岛的几乎另一头,在日出角的边上,他的旅店就开在这。因为是刚接手,老板对旅店也不大熟悉,房间的网络也不能用,毛巾也没有,只不过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,毕竟在青旅这些也不会有准备。匆忙洗了个澡,整个人从汗液中剥离,傍晚的海风清爽,趁日落将至,我到老板原来开的那家旅店去打算吃个饭。跟着旅店的一个阿姨重新扎进深巷,来到门前,我才意识到,这不就是之前差点订房间的那家旅店吗?来青浜之前,我都是早早看好房间,生怕旺季没地方住,然而事实上并不会,本就以旅游为重心的东极岛,最不缺的就是房间,所以半试探地,我一直没有订青浜的房间,其中一方面就是在纠结到底是继续住那简陋的青旅,还是奢侈一把住青旅几倍价钱的单人间?而这单人间就是我面前的这家旅店的房间,应该是当时环比下来最便宜的了。要说有什么吃,我刚拿起菜单,老板就说菜单都是虚的,来厨房看有什么才是真的,然而实际上也没有什么,一番交流下来,还是选了个海鲜炒饭,怀着艰难的心情,海盐的咸渗透进饭里,整碟饭就跟吃盐没两样,现在回想起来都会感觉那阵味道在口腔里回荡。吃饱过后,正打算买单,却意外跟前台的一个老头聊起来,他是河南人,从前每年夏天都会上一次岛,后来干脆就在这住下了,找了个旅店前台的工作,奔波半生,走南闯北的生活让他劳累,最后在东极岛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,说起我从哪来,他却有些意外,他说他也在我那干过一段时间,对我那旮沓的印象放到现在也不过时。我们聊了许久,总感觉聊不完,中途许多旅客进出,我也不打扰,日落将至,我打算去看看。



根据老头的指路,我往岛的北边走去。在街上,能看到海那头的东福山岛,它头上盖着的乌云正一口一口地吐着乌云,那一坨一坨的乌云如同排队过海的乌龟,缓缓向着这边蠕动着,一道彩虹猛地出现在眼前,架在两座岛上,整片天空正好变成梦幻般的橘黄色,把我们也染成橘黄,我就在海湾的露台上驻足了很久,以至于当我想到山上看日落时已经晚了,我没有走上那路的浸透,现在想来,如果不是在半山腰折返,我或许能看到这三天以来唯一的一次日落,还是比较遗憾的。
回到旅馆又洗了个澡,青浜的夜还是比较热闹的,隔壁的酒吧音乐响了整夜,我坐在海滩前,想找人聊聊天,思来想去,还是拨通了一通电话,我的手机有点问题,加上海风在呼啸,使我很难听清对方在讲什么,只能用力按压着手机,恨不得把喇叭塞进耳朵里。于是我换了个地方,在小巷子里漫无目的地漫游,又恐高语扰人清梦,荡了大半圈,连街灯都熄灭了,岛上顿时安静下来,只剩下那些宵夜店还在闪亮着夜。我回到旅店,聊得兴起,随手一丢相机,没想到这床一弹,相机顺着缝掉了下去,幸好只是摔坏了UV镜,不过那UV镜却怎么也取不下来了。我也无心再聊,放下手机仔细维护着相机,要是相机坏了,明天的旅程也没有什么心思继续了。

醒来,隔壁起的比我早,咚咚咚的下楼声把我叫醒,我也知道,该起床看日出了。倦意被打败,我带着相机来到楼下的日出角,架起三脚架,但这海平线的乌云密布,我感觉能看到日出的可能性渺茫。行客匆匆,许多人来了又走,我一直等到六点左右,乌云才微微撕开一个小口,太阳早已没有了稚嫩的殷红,转变为成熟的灿黄,在海上铺出了金光粼粼的大道,过不久,又吝啬地把太阳藏了起来,在场的人都草草散去,我倒头睡了了回笼,八点起床再开始今天的旅程。


八点的闹钟响起,极不情愿地起床,今天的天气很好,阳光久违地洒满大地。我打算还是到码头去寄存装备,然后研究下从哪开始环岛。在前往码头的路上我遇到了老板刚好路过,打了个照面,接着在路口又遇到了老头,他今天打算搭船去庙子湖岛去,我向他表明我的行程,他很热情地给我指了路,我这才对接下来的环岛之旅彻底放下心来。
由于没有传统的早餐店,我并没有吃东西,临街的店铺皆是海鲜食品,遂往上走看有没有什么其他吃的,要说这环岛就不是给游客开放的,小路沿着房屋小巷蜿蜒曲折,不知道该上该下绕了好大一圈,来到一家旅店门口,却没路了,要不看看有没有什么吃的,再问问路往哪走?我是这样想的,于是乎又被迫吃了一碗海鲜面,太阳高升,面也很烫,我当时就已经汗流浃背了,等吃完过后,老板指了指后院,好家伙,一堆晾晒的床单背后竟有一条阶梯,这要是不问谁知道往这边走?接下来的旅程就是顶着大太阳,沿着海岸线一直走,带着墨镜也难掩阳光和海面的耀眼光芒。走了不知道多久,来到一座寺庙前,又有一道分支路线,不过不太像正路,我就沿着大道继续走去,期间能往下看到一片正在施工的海滩,没想到大道竟然是绕下去的,这时候我的衣服已经湿透,因为地图上也没有路线,我只能折返,看到一处往上走的小路,赌了一把,走上去,幸好赌对了,我来到了往北边海滩的大路。此时我已经很久没有休息了,脚力有点不够,而本想休息的凉亭又坐满了人,没办法只能继续前进,幸运的是,前方不远有一个三角形的木棚,是看日落的最佳地点(它自己说的),现在刚好用来休息。这地方隐蔽性比较好,我也是赤膊上阵,把衣服晾到一边,藏青色的衣服被汗水染成深蓝色,能拧出水来。



等休息得差不多,穿上未干的衣服,又继续前进。
实际上我很想回头,因为太累太晒了。
我继续走去。穿过一条荒废的村子,来到“东极人民营救英俘遗址”。这是一片石滩,实际上没什么特别的,也就是历史特色为这里添加了一点革命氛围。石滩顶上有一个亭子,这次东极岛之旅休息落脚最多的就是亭子,这里从来都不缺亭子,只要有奇险绝壁,就能遇到一间清雅的亭子,凉爽的海风总会包裹着亭子,比坐在空调房里还要舒服。我在此处逗留休息了一会,丑陋地自拍了两张。下面的小孩洞我没有找到路下去,反倒是镜头盖飞了出去,滚了好远,差点捡不到。接着就是漫长的回程。
中午艳阳高照,庆幸的是青浜的路没有这么难走,大多都是小起伏的青石板路,而且一路到底,很快我便回到了城区。鉴于不想再吃海鲜产品,我并没有落脚饭店吃饭的打算,而之前半程不到我就消耗完我的水储,导致我是强忍着饥渴在前进。路过一家奶茶店,果断走进去,点了一杯料比较多的,暂且充饥止渴,然而这一杯奶茶的钱也足够小吃一顿了。来之前看到有的攻略写到,东极岛由于淡水资源较少,关于饮料的费用会比较高,甚至于旅店的洗手间也是限时供应水源,这几天打听了一轮,实际上也不会这么缺,海水淡化做的不错,就是好像水费有点高。
空调房与外面的高温隔绝开来,外面的世界好像一锅什锦粥,我隔着玻璃盖子看着它沸腾。等一口冰饮入喉,整个世界瞬间冰冻起来,玻璃外的世界仿佛凝结成一幅画,躁动的心也平静下来。在离开岛前,我又遇到了老头,他回到了青浜,而我即将离去。在庙子湖的码头里,我从窗外望去,那是一片波光粼粼的海,我不免有些不舍,竟有些惆怅。其中有很大一方面原因来自于那匆匆一面的海螺姑娘,我还在候船室寻找着她的身影,当一脚回程的轮渡时,满腔期待都跟随着船尾的海浪变为泡影,心情好像融化的心形巧克力。





这趟旅程已然进入尾声,三天,三个岛屿,这是一趟略带遗憾的旅程——我没有再见到海螺姑娘,也没见到日升日落,没有进到岛上的酒吧,没有吃到海岛烧烤,会有很多人说我的旅程是仓促的,是单调的,是孤独的,我不否定这样的观点,在我的身边并不会出现像我这样的人,人往往都集群结伴,他们很不理解一个人出游的目的和意义。是的,在这一路上是迷惘的,但就如这趟旅程一样,从一开始的踏入迷雾,到雨过天晴,这种迷惘也慢慢消散。



没有两个人的兴趣是完全一样,我这三天的路线或许任何一个人跟我同行都不会觉得有趣,但我就是觉得有趣,并且意义非凡,若是这次的旅程是结伴出行,对于同伴的期望,我就会有所顾忌,对他的体验,我就会有所焦虑,我害怕有人问我的意见,而我无法为其给出完美的答案。到达大陆的时候,早已看不见东极岛,但思绪却飘零破碎在这浪潮之间,只需望去就能烁回。在前往机场的时候,我选择了步行,这条路不长,还是我来时的路,我被夹在道路的边缘,如走钢丝一般小心前进,车流疾火流星一般,刺眼的灯光从前后把我扫个通透。根据导航一头扎进一条漆黑的道路,与喧闹的公路截然相反,伴随着夜幕的降临,天空的图层被染成黑色,寂静也沉降下来,空旷的路上只能凭借微弱的月光指引前路,我歌唱、我起舞,没有人在意也没有人打扰,独自旅行的意义在此得到最大化的体现。
系上安全带,我已经闻到了家的味道,飞机驶向天外,梦安眠于九霄。
章五:归途
白云机场内熬过一夜,基本没睡。第一次在机场过夜,这里几乎什么人都有,大多都睡得很安心,白天里人生鼎沸的售票大厅变成了一个临时的安置所。终于等到了六点的三号线。
回去的路原本没有那么多的计划,本就是高铁飞机大巴,但之前在计划回程时,突发奇想,这次的出行,要是搭上了绿皮火车,那就真是所有的公共交通都做了个遍——飞机→轮渡→火车→地铁→大巴→公交,真算得上是一趟完美的旅程。
来到候车大厅是早上的7点,大厅已经人山人海,大多都是学生和中老年人。火车的晚点让我急躁,火车站的设施环境都比不上高铁站,但胜在便宜,在检票时也缺少点秩序,都是一窝蜂地拥。上到站台,炎热的天气把人蒸熟,汗味弥漫在空气中发酵。不一会,火车缓缓驶进站台,找到我的4号车厢,我是加价买的靠窗票,想着第一次搭乘火车必须得靠窗坐啊。绿皮火车的座位很小,又窄,对面堆放的行李让我的双脚无处摆放,闷热、肮脏,嘈杂,高铁和火车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。火车上的物价很贵,兜售的白粥也要15一碗,但依然有人买单,因为很多人的目的地都很远,或许要一两天,一日三餐不得不解决。
对面一个大叔不知怎地就跟我搭上话来,说些有的没的,他见我是第一次,便跟我唠嗑起坐火车的种种,讲到我睡去,再醒来。火车开得很慢,他跟我说坐大巴也比这绿皮火车快,我不可置否,感觉没大巴快,又没有大巴舒服,要说有什么是其他选择没有的,那就只有车上的氛围,如市集一般,长途火车要是有个说说话,也不会无趣。经过漫长的轰隆声的滋扰,我终于是下了车,才看到火车外印着“120KM/H”。出了站口,已经是到了自家地盘的门口了,搭上公交,静静地把我送到城区的客运站。和印象中不同,客运站的规模从原来的八门缩减到了两门,正常过了安检,却被一个疑似工作人员的人拦住,要我去登记,我想着坐车怎么要登记?还是去珠宝店里?没想到他拿个本子写了两句,就要我玩刮刮乐抽奖,好好好,原来是玩这一出。果不其然,一刮,就是2000的代金券,能800买块金镶玉,我自然是不要的,她见我不入局,又提出买一送一,我当时要不是坐车热晕了一点,我当时就提出折个一千买给你你自己买算了。我说不要,他还不乐意了,好像是什么天大的幸运,我头也不回地走了,她只能默默放回去,等待下一个倒霉蛋上当。
大巴是最沉寂的,一路上都没有故事,这一路上的风景看了又看,早已看厌烦,一觉醒来,班车进站,当脚踏大地时,熟悉的环境如春风般裹着我,骑上一架破旧的共享单车,宣告着这五天的东极之旅的不完全完美地落幕。
后记:杂谈
实际上后记的内容无外乎感想,在正文我几乎都已经是表达完整了,增加后记只是想做些补充。
我说起来已经跟很多人隔绝很久了,没了联系,甚至没有了交际,根本不会有人想了解我去了哪里,体验了什么,我们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,这篇游记我也是写给自己的,是我25岁是生日特典,不去迁就任何人,也不再作任何的修改,随性才是这篇游记的目的。
人,孤独才是常态,重新面对这个话题,旅途中我也不曾一次想着有一个伴侣一起出行,但我想对方肯定会疯掉,谁会跟着一个苦行僧一起徒步环岛,吃三天海鲜面,搭绿皮火车,这些虽然在我看来并不是苦修,但我重提这段旅程,或许每个人都会认为实在是折磨。也或许是我还没遇到真正能感同身受的对象,能够对这段旅程产生共鸣。
对了,这个7月虽然在刮台风,但是老天眷顾,这5天我基本没有遇到太长时间的恶劣天气,反而在我离开岛上回到朱家尖后,一个小插曲让我得知岛上可能会被遣返或者滞留,而我回到家后,整个东极岛都禁航了,台风席卷了舟山,我那天站在汉堡王的门口,看着火烧漫天,感受着风暴将至的感觉,心中尤其庆幸。最后还是发现在青浜忘记把相机电池充电器带走了,在青浜真是留下了很多东西啊!
下次出门一定要多记录,光是用笔是不够的,相机和手机也得发挥上作用才行!
Comments NOTHING